近期有幸聆听了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助理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、中学高级教师贲友林老师的课,感触良多,受益匪浅。贲老师的课非常贴近我们日常教学工作,他从听课记录、课堂该有的样子、课堂的发言者、课堂细节等几方面说起,真切地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一个更好的方向。
一、听课记录找准对象。作为教师,我们到底应该记录什么?以前记录的多是教师教的行为,比如教师的专业知识、某一个知识点的引导、某一个问题的处理等,忽略了学生学的表现。贲老师特意指出,我们还需要记录好课堂中学生的表现,即注意倾听学生说了什么。教师不仅要听清楚学生讲了什么,更要听明白学生想的是什么。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异议,或者学生自己的想法。正是这些意外发现的问题,更能启发我们思考,让我们以更广的视角来上课,进而改进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。
二、课堂呈现该有的样子。在传统课堂中,老师是课堂的主体。随着新课改的到来,新的课程、新的理念,既为老师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,也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。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全面、和谐发展,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。所以,老师要从真正意义上转变观念,确定课堂的“主导”作用,然后组织学生有目的、有计划地学习。有时,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,我们会选择性地忽略学生的一些问题。听了贲老师的课后,结合我的教学实际,我将逐渐转变观念,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去质疑和展示,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,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。
三、提前预设课堂的发言者。贲老师指出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:课堂上到底请谁发言。其实,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提前预设发言者。在教学过程中,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启发老师,让老师根据所有提出的问题,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来发言。学生发言中的疏漏、错误恰恰可以为其他学生提供补充和纠正的机会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,有针对性的请发言者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,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。
四、抓好课堂细节的方方面面。在课堂中,学生到讲台前讲解,眼睛常常看着老师,板演时背对着学生。学生有此行为主要在于,学生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,讲解的目的是为老师讲解。这时,我们要及时提醒学生,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,强调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。类似这样的细节问题还有很多,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细心观察,勤于思考,多关注学生,适时引导学生。
聆听贲老师的课程后,我开阔了眼界,扩宽了思路,转变了观念,他促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,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教学,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的挑战和机遇,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教学之路。
四年级数学教师 浑丽艳